精彩小说尽在七点阅读!手机版

您的位置 : 首页 > 汉朝那些年

第1章 风起沛县

发表时间: 2025-02-02
话说,公元前210年,天下大乱,秦帝国的暴政让人心生反叛之意。

只是,这场反叛,谁也没想到会从沛县那片江淮平原开始。

沛县,别看地方小,连个郡都没有,人口不过数万,但却有个不太显眼的小亭长——刘邦。

“谁能想得到,这小子会出头呢?”

一位路过沛县的士兵感叹。

刘邦的起点很简单——不过就是个“地方小官”,一个管着几百亩地的小亭长。

要是他活得安稳,估计也就是一辈子喝酒打牌,偶尔管管村里的事情,顶多得个“村头座”称号。

但老天似乎特别眷顾刘邦。

一天,刘邦和一群老百姓喝酒聊天,酒喝到兴头上,他居然对着满桌子的人说:“如果秦朝再这样下去,肯定得乱!

我打算反了!”

大家都愣了愣,觉得这家伙就是喝多了,但没想到,第二天刘邦竟然带着一群“喝醉了的兄弟”真的去闹腾了一番,把县衙给包围了。

全县百姓看热闹的心情爆棚,有人喊:“刘亭长真有胆!”

刘邦当时也没什么战略眼光,脑袋里全是想干一番“大事”的雄心。

“都说吃得了草的人就是牛,我看这回我们是该吃点肉了!”

然而,这不过是开篇而己,接下来的故事更加戏剧。

刘邦的革命路上,他总会在关键时刻,凭一张嘴皮子赢得胜利。

比如当年打起义军的第一仗,刘邦被敌军团团包围,他就凭借“谈判技巧”溜得比兔子还快,结果从背后偷袭,打了个“空手套白狼”式的胜利。

然而,这时的刘邦还没意识到,他的“口才”才是未来翻盘的真正武器。

刘邦经过几次“政治婚姻”和“联盟”后,终于跟项羽相遇了。

按理说,项羽是豪杰中的豪杰,年轻有为,英俊潇洒,且拥有一大批精锐兵马。

刘邦呢?

不仅个头不高,外形也不出众——但他有“嘴巴”和“不服输”的精神。

“喂,项羽大哥,我刘邦也是一名豪杰啊!”

刘邦心里有点虚,但他深知“嘴巴”是能打天下的宝贝。

项羽看着刘邦,有些不屑:“你就是沛县那个亭长?

还敢称自己是豪杰?”

他话音未落,指了指自己站在身后的几十个壮汉:“看看我们,气吞万里如猛虎!”

刘邦嘴角露出一丝笑意:“你有猛虎,我有兵法。”

接着,他撂下了一句话:“来,咱们比比看谁能拿下这天下!”

项羽嘴角微微上扬:“哼,怕是你不行。”

于是,楚汉之争开始了,刘邦凭借他的策略和巧妙的外交手腕,把原本强大如项羽的力量搞得乌烟瘴气。

最搞笑的事发生在“鸿门宴”上。

项羽原本打算趁刘邦前来宴会时一举斩了他,但刘邦心思灵活,拿捏住了“宴会气氛”,席间把项羽“灌得烂醉如泥”,结果首接逼着项羽做了个“给刘邦送酒”的迷魂阵,反而在宴会后一口气撤退,避免了即将到来的致命危机。

这场宴会后,刘邦简首被自己这个“花招”笑到不行:“这就是权谋吧?

我可真是个天才!”

战局愈发胶着,项羽虽然武艺高强,但战略头脑就是不够灵活。

每次面对刘邦,他总是高估自己的力量,低估了刘邦的智慧。

项羽虽然杀戮果断,但处理事务却从不留心细节。

比如他那段时间,每次派兵出征都喜欢一个人打头阵,自己大队人马在后面悠哉游哉,既没指挥,也没布局。

结果每次到了关键时刻,他的队伍总会拖慢进攻速度,让刘邦趁机抢占了先机。

有一次,项羽带兵进入一个山谷,心血来潮想用自己的“力大无穷”来清理敌阵。

但他偏偏没搞明白,山谷中可不是什么简单地带,刘邦早就布下了阵法。

当项羽率先冲进阵中时,几乎被刘邦的军队围得毫无还手之力。

项羽当时非常尴尬,只能大喊:“刘邦,你个小亭长,真能算计!”

刘邦一边坐在战车上,悠闲地喝着水,笑着说:“我呀,跟你不一样,打仗靠的是脑袋,不是蛮力。”

最后,项羽不敌,兵败垓下自刎,刘邦最终统一了天下。

此时,刘邦的心态也变得越来越不一样——从“草根英雄”到“帝王气度”的蜕变,只不过他还总是喜欢和手下们开玩笑,甚至曾在朝堂上大言不惭:“哎,谁能想到,我就这么从亭长混到了帝王位置!”

刘邦建立了汉朝,但这并非意味着一切都结束。

即便是最伟大的帝王,也难免面临一大堆乱七八糟的麻烦。

他刚上任,就面临了“如何治理国家”的问题。

所有大臣都看着他,期待他能制定一些伟大的政策,但刘邦自己也很懵:“咱们怎么治这破朝廷呢?”

这时,吕雉跳出来,稳坐了“皇后大位”,她虽是刘邦的妻子,却在政治上有着极为高超的手腕。

她通过一系列“巧妙”的手段,成功平衡了朝堂上的权力关系,让刘邦不至于被权臣架空。

有一次,吕雉在朝堂上突然发话:“今天,咱们先讨论个小事。”

接着,她用“合理化”政策打压了几个大臣,靠着这一招彻底控制住了整个朝廷。

刘邦看得目瞪口呆:“我也想过这种方法,但我还没想到能这么快见效!”

吕雉瞪了他一眼:“别忘了,谁才是真正的‘政治女王’。”

刘邦建立汉朝后,终于有了“天下”的滋味。

但对他来说,作为一个刚从“草根”站上帝位的皇帝,最大的困扰不是治理国家,而是——家庭内部的“权力斗争”。

吕雉——刘邦的妻子,不仅仅是一个贤妻良母,她更是一个深谙权谋的“政治女王”。

别看她平日里温婉贤淑,一副“温文尔雅”的样子,实际上,内心里,她可是大有文章。

有一天,刘邦正在朝堂上与大臣们商讨国事,讨论如何分配税收问题。

正在大家热烈辩论的时候,突然,吕雉出现在大殿门口,低着头进来了。

“哟,吕皇后来了!

你也来听听国事?”

刘邦笑着招呼道。

吕雉不答,只是轻轻坐下,眼睛扫过满堂文官武将,忽然间,气氛变得有些凝重。

“皇上,您别让这些大臣们互相争论了。”

她温和地说,“这种事,您首接做决定就行了。”

刘邦一愣:“可是,大家都有意见,怎么做得了决定?”

吕雉轻轻笑了笑:“他们的意见是好,可我看——这钱拿不拿,您得听我说。”

刘邦感到有些迷糊:“什么意思?”

吕雉抬起头,眼神中闪过一丝狡黠:“陛下,您考虑一下,民众的税负重,百姓是不能再加重负担的。

您如果减税,老百姓自然感激涕零。

可是——我看,还是应该加税。”

这话一说,朝堂上顿时鸦雀无声,大家都在心里默默想着:“加税?

皇后是疯了吗?”

刘邦脸色有些惊讶:“加税?

为什么?”

吕雉淡定地说:“加税的事儿,最能让百姓‘感恩’。

您想,老百姓如果能活得好,肯定会感谢您。

如果您让他们过得不好……也许他们会觉得您‘很关心’。”

大家听得差点笑出来,但又不能笑出来——这不仅是吕雉的“笑话”,更是她的“计策”。

因为她知道,税负一旦加重,百姓的怨气就会激发,他们自然会“感谢”那些减轻税负的“改革者”,而那些“改革者”往往也会是吕雉背后的“隐形大手”。

刘邦这下听明白了:“好,你说的有理,那我就听你的。”

那一场税收改革,百姓确实喊苦,但不久后,朝廷的其他措施逐渐生效,百姓也开始渐渐理解——吕雉的做法是“顺势而为”,而刘邦此时才真正体会到,吕雉不光是“家庭主妇”,她还是个“帝国操盘手”。

桂ICP备2022003909号-1